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军旗
导 语
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百年大党,风华正茂!《大院子女》***特别开设学习专栏,讲述红色经典,弘扬先辈精神。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军旗,长94厘米,宽96厘米,用鲜艳大红色有葡萄串暗纹的正方形丝绸制作,旗面中心有用白布剪贴的镰刀锤头图案,右上角还有用白布剪贴的一颗五角星,缝合的针脚比较均匀,是用缝纫机缝制。旗面三方边沿有大红色丝绦流苏,另一方边沿缝有宽2厘米的白布旗杆套,紧连旗杆套处有一条长94厘米、宽2厘米的白布条,上书“中國工农红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”十八个字,楷书。旗面破裂多处,并有少量的油污渍和小墨点。
1934年7月23日,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致电湘赣省委,令红六军团撤出苏区,转移到湘中创建新根据地。湘赣省委接到命令后,积极组织部队进行行军的有关准备工作;扩红工作也全面展开,3000多名地方武装转入红军主力。红六军团从6800多人扩充到9700多人,新增编18师54团,团长赵雄。红六军团18师54团军旗随之产生并开始使用。
1934年8月7日,任弼时、萧克、王震率红六军团踏上西征路。
9月20日,红六军团到达贵州省黎平县。
9月25日,红六军团在凯寨、孟优地区与国民党湘军独立第32旅、第55旅遭遇。由于湘军占据了周围山头高地等有利地形,并构筑了野战工事,红六军团连续组织几次进攻,准备冲破敌人的阻击,终因地形不利未能得手。此时,桂军第19师前来增援。由于敌情变化,红军决定连夜撤出战斗返回大广。
26日凌晨,红六军团18师前卫翻越大广坳口,准备进至大广寨子时,被埋伏在坳口的桂军第24师突然袭击。刚经历了恶战,又连夜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行军的红军已十分饥饿疲惫,在前有桂军堵截、后有湘军追击的情况下,红六军团首长决定由18师第52、第54团担任掩护,主力迅速向西转移,进至鸟平寨一带宿营。红52、红54团接令后,从大广坳口北面的山脚向驻守坳口的敌军发起进攻。双方在黑夜中经过反复争夺,红军于天亮时终于攻上坳口,将桂军第24师全部击溃,为主力转移争取了时间。
红52、红54团完成掩护任务,准备撤出战斗时,桂军一部突然从圭养沟抄袭红军后路,同时湘军也赶来增援。红52、红54团陷入重围,经战士们勇猛冲杀,红52团先冲出包围圈,追上了主力部队;红54团撤离在后,团长赵雄在战斗中牺牲,政委和两名营长负伤,阵亡近150人,红54团军旗也遗落在战场上。
战斗结束后,当地农民陈年贵邀约同乡伙伴到战场上捡拾东西时,发现了这面军旗,把它带回家中悄悄地保存起来。解放初期,解放军到当地剿匪时,陈年贵才将这面红军军旗拿出来,给大家观看,并讲述了这面军旗的来历。1957年,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征集组了解这一情况后,买了三尺新红布,与陈年贵交换了他收藏多年的军旗。
1994年,这面军旗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,确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。
精彩学习栏目:
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“实事求是”
百万雄师的后面是千万支前群众
抗战纪念宣言:团结!抗战!保卫人民!
双堆集歼灭战烈士墓
1949年华东军区印制的《入城纪律》册子
褪色的红军传单 永恒的精神传承
中央革命根据地——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
上甘岭战役中使用的望远镜
开国大典文物背后的故事
强渡大渡河纪念馆:十七名勇士的革命壮举
《论持久战》——抗战胜利的指路明灯
渡江战役:用铮铮铁骨插上胜利旗帜
狼牙山五壮士:宁死不屈 战斗到底
张思德:为人民的利益工作
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:在革命文物中追寻红色历史
杨靖宇:坚决战斗坚贞不屈
西柏坡纪念馆:传承“赶考”精神
1935年5月朱德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的《中国工农红军布告》
方志敏:“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”
倾听远去的爆轰
丰碑永存天地间
保暖箱,炊事员的战斗“武器”!